得到《邵恒头条》文稿分享——《硬科技报告》
你好,这里是《邵恒头条》,我是邵恒。
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材料,是得到上彭天放老师带来的最新一期《硬科技报告》。
在这期报告里,彭天放老师介绍了两项有意思的前沿科技进展,都和人工智能有关。
一个是科学家利用机器学习,更精准地用计算机“翻译”出了人的脑电波。
另一个是IBM正在研发一艘无人驾驶船,计划让它在人工智能船长的操控下,穿越大西洋。
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听听彭天放老师的解读。
你好,我是彭天放,欢迎来到3月份的《硬科技报告》。在过去的一个月里,我为你梳理出了两项值得关注的硬科技进展。
1. 科学家成功通过机器学习将脑电波翻译成文本
第一项进展有点像我们通常所说的“读心术”。3月30日,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,在《自然》杂志旗下的《神经科学》上发表了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。他们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,把人的脑电波信号直接翻译成了有意义的语句,而且翻译的准确度比以往类似研究的结果都要好很多,平均错误率只有3%。
要说这3%的错误率,如果搁在其他技术上,应该算不上多惊人的成绩。但是对脑机接口技术,也就是把人的大脑和电脑连接起来的技术,它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。因为它代表着这项研究,为脑机接口领域一个难题——直接翻译大脑的语言信息,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这里可能需要先补充一些背景。
如果你关注脑机接口技术的进展,你可能知道,这个技术,一直希望有一天能让人们直接通过意识来输出信息,特别是文字信息。这样,不仅很多像霍金一样身患残疾的人能表达自己的想法,而且我们普通人如果懒得动手打字,也可以通过脑电波交流。
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就衍生出来两个思路,我概括成“鼠标流”和“语音流”。
所谓“鼠标流”,就是像鼠标在电脑屏幕上滑动点击一样,人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思考“向左”“向上”这样的念头,来控制一个光标,在虚拟字母表上选择想要输出的文字。但是,这个技术有个重要的缺点,你可能也已经想到了,那就是速度太慢。你想,你要是打字不能用键盘,而是只能在屏幕上一个一个用光标选择字母,那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?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